今年以來市場風格極度撕裂,整體風格偏向中小盤,資金扎堆買入新能車、光伏等高光賽道,而一些老牌基金經理重倉的傳統藍籌股在今年都表現慘淡,可以說他們完美錯過這一輪獨立行情,甚至有些還挨了一頓“毒打”。
但進入四季度以來,市場風格已經發生了一定變化,一些頂流的基金經理抓住機會率先爬出深坑,基金年內收益成功翻紅,比如傅鵬博管理的睿遠基金、朱少醒管理的富國天惠以及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宜等等...
雖然頂流基金經理們收益已經翻紅,創業板每天也炒的熱火朝天,但基民今年都賺到錢了嗎?答案顯然易見,大部分踏空新能源的基民非但沒有賺到錢,甚至還虧錢。
你也許會好奇,為什么賺錢的都是別人,自己總是吃面?想要解開困惑,那接著往下看吧。
01
幸存者偏差
從1990年到2020年,A股市場走過了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短期跑贏市場的基金數不勝數,但長期跑贏市場的卻寥寥無幾。優秀的基金經理層出不窮,但真正能夠長期在市場上活下來又有幾人?;饍糁荡鬂q時把基金經理捧上天,凈值大跌是時將其噴的一文不值,典型代表包括張坤,還有傳聞抑郁的楊浩。
今年楊浩算是典型案例了,展開講一下,他管理的交銀定期支付雙息平衡混合(519732)過去表現非常棒,但今年就像遭遇了定點爆破一樣(今年來收益-13.96%,大幅跑輸市場),重倉的芒果超媒,順豐控股、美的集團多只股票連續大跌,簡直是虧麻了。甚至有傳聞楊浩已經抑郁,目前已公告新聘用了一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
當下,交銀定期口碑惡化,基金份額也遭遇大額贖回,也許對楊浩和堅定持有的基民說,算是一次真正的考驗,挺過來就會豁然開朗。
睿遠基金創始人陳光明也曾分享過自己的成長經歷,“最初自己管理5000萬資金,對一個新手來說,這筆錢真的挺多,2001年我虧了30%,就是1500萬。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1500塊,相當于虧了一萬個月的工資,那一年我真的很受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身體扛不住了,胃出現問題,老想吐,壓力特別大?!?/p>
不難看出,一個有責任感基金經理會把基民的錢當成自己的錢來管,他所承受的壓力也是倍數級的增長,所以多點寬容和理解。并且今年滬深300指數目前還是-6%,可想而知市場行情并非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操作難度還是很高的,不用非得跟新能源較勁,滬深300才是人生常態。
02
拿住
假設有A、B兩只基金,年初凈值都是1,年末都漲到1.6,收益率都是60%,雖然結果看起來都一樣,但你覺得這兩只基金的持有人都能賺到錢嗎?
分開來看,A基金從年初開始就開始穩步上漲,遇到的都是基民能夠承受的小回撤,先不談60%收益基民能不能從頭吃到尾,但賺點小錢應該還是問題不大的,基民基金經理大家都開心。
但B基金呢,從年初開始就一直調整,最大回撤接近20%,不用說,基民心里肯定都是慌得不行,有的可能早就割肉,開始狂噴基金經理。有些即使僥幸熬過這一波,回本之后可能也早早下車,想要脫離苦海,害怕再次經歷下跌的痛苦。想要最終收獲60%,我覺得難度真的很大,最糟的情況是B基金的基民看到上半年A基金已經漲了那么多,而自己卻在苦苦掙扎,容易上頭,虧錢跑路。
在現實世界,基金回調半年才上漲往往才是投資的真是寫照,穩定上漲不回撤可遇不可求(納斯達克指數除外),對部分剛進市場基民的人來說,就算只了跌半個月,心里都已經開始嘀咕,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又選錯基金了,這種心理,完全沒有必要。
知名基金經理朱少醒曾說過,“我自己的產品已經持續運行15年了,總收益差不多是20倍,如果按照簡單邏輯,一般人在里面應該都是掙錢的,只是掙多掙少的問題,但實際上我們通過數據分析以后得出的結論很讓人吃驚,相當于一部分客戶,他是沒到掙錢的,甚至很多還是虧損的。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出了一個很大的結論,就是這個基金持有人在投資過程中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喜歡追漲和殺跌,追漲還說得過去,因為對一個持續創新高的凈值來講,追漲你最后還是能掙錢的,那最容易造成虧損的就是殺跌,在市場波動比較大的時候。就是承認虧損出局,在這種情況下,它就會形成你的虧損,造成實質性的虧損?!?/p>
03
尾聲
買基金基本上算是躺贏的一種方式,但無奈的是大多數人都喜歡瞎折騰。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放低預期。曾經有人問巴菲特,為什么你的投資方法如此簡單有效,卻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巴菲特回答,因為很少有人愿意慢慢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