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難料,教培行業變天后,智能教育硬件成了多方角力的風口,包括互聯網巨頭、K12教育企業、傳統教育硬件廠商都在這一賽道加緊布局,開啟爭奪戰。
然而,近日,不論是部分巨頭的撤退動作還是相關企業轉型失敗、陷入虧損困境等消息,無不讓人們看到要想在這個風口賽道闖出一片天,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此不妨聊一聊筆者的看法。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智能教育硬件是不是好賽道?是不是誰都能分一杯羹?
一個行業政策往往決定了發展的上限,也決定了行業內企業的“大限”。這一點在今年教培行業領域可以說有著充分的展現。在政策變局下,智能教育硬件成為了新的風口,一眾玩家爭相入局。
從政策層面來看,智能教育硬順應了國家推進“教育新基建”的方向。當前我國在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融合和管理服務信息系統智能化水平上,仍然存在較大的短板。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有助于解決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難題,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尤其是,在助力特殊人群的“知識普惠”上更是意義巨大,智能教育硬件在這之中更是大有可為。因此從這一點而言,整個賽道仍然有著較良好的政策窗口期,孕育著的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與此同時,行業的高增速也展現了這一領域的確定性成長機會。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的智能學習設備總市場規模達到560億元人民幣,預期于2025年將達到1270億元。在這個千億級的高增速市場中,入局的企業顯然有機會被行業“推”著走,演繹“水大魚大”這一底層商業增長邏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教育硬件市場整體仍然表現出較為零散的發展格局,集中度并不高。這主要原因在于,整個市場的消費者需求十分多樣化,且行業技術門檻并不算高,市場供給端在多樣化的創新下不斷持續涌入新品新玩家,令行業競爭始終保持在激烈態勢當中。
也正是基于此,我們也看到,這個行業內的企業始終面臨生死時速,淘汰出局者難以計數。從這點來看,不論是被教育政策變革“趕”到這一新賽道的玩家,還是憑借“財大氣粗”躍躍欲試的互聯網巨頭,是否真正認清行業賽道的風險與機遇仍然有待考量,轉型或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最終能否成功則顯然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而這也就回到了第二個問題,是不是誰進入了就都能分一杯羹?
確實,很多新入局的玩家在這之中吃到了甜頭,但能否保持持續卻顯得底氣不足。實際上,這個領域始終不乏突然冒出的新兵,搶奪市場聲勢,但往往很快又會偃旗息鼓。同時我們也能發現,在這個賽道,讀書郎、步步高這類傳統教育硬件廠商似乎一直活得還不錯,在市場的沉浮之中始終屹立其中,這背后又是什么因素在驅動?
其實在一個快速成長的市場里,要想抓住短期的機遇看上去似乎不會太難,但要能夠始終行駛在需要“保持長板優勢”的軌道上卻決非一蹴而就。
一方面,我們看到智能教育硬件這個領域,市場需求是多樣的,驅動著行業新品層出不窮。在這之中雖然不乏短期內造出聲勢,擾動市場的“網紅級爆款”,但往往這類企業并沒有形成良好的產品迭代機制,僅僅只是解決了某一階段的單一問題或需求,很難以長期思維或者全生命周期的視角對自己的產品與服務進行布局。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暴露出來的對產品迭代創新、內容沉淀上的諸多短版,很快成為掣肘,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最終令這些炙熱一時的新玩家泯然眾人矣。
另一方面,教育智能硬件的底層邏輯在于“售賣硬件”,但圍繞其搭載的配套設施組成的生態體系,卻是真正能夠推動智能教育硬件企業在行業中保持長遠發展的根本所在。
首先,需要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形成對智能教育硬件功能的不斷迭代和產品性能的持續優化,從研發端和市場終端構建深層次的鏈接,以保證產品既能夠持續滿足市場的動態需求,順應市場的變化機制。這些往往也正是新玩家所缺乏的,僅從渠道終端對消費者的把控來看,這個高度注重產品體驗的賽道,新玩家往往僅憑線上的觸達顯然很難形成對消費者需求的有效感知,因此其產品在面向市場后也很難可持續的得到市場認可。
其次,完善的供應鏈,廣泛的渠道布局,內容生態的沉淀則成為產品迭代創新的底層支撐所在,以此形成能夠應對市場變化的“快反”能力。“敵無我有,敵有我優”,這句話看起來簡單,但在真正的商業實踐中卻是企業需要長期積累才能形成的競爭內核。
當下我們看到一些入局這一賽道的新興玩家,憑借大舉燒錢的模式搶占用戶,試圖最終在課程服務等方面的收費來彌補高額的獲客成本,結果市場卻并不買賬。實際上這也正暴露了這些新玩家對行業缺乏有效的沉淀,以為盲目照搬之前互聯網賽道火熱的打法就能取勝。實際上,創新的商業模式雖好,但在具體應用上如何感知消費者心理,做到用戶體驗與性價比的平衡,這往往是一門高深莫測的技術活,需要從產品、硬件、軟件等多維度考量最終的變現路徑。由此而言,在行業中有著長期積累的傳統教育硬件廠商反而更顯優勢。
以讀書郎為例,其深度布局線下渠道,這確保了其能夠對消費者實現第一觸達,做到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并作用到研發端創新產品,實現對產品服務的持續迭代升級。
與此同時,公司在行業內長期耕耘,形成的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與供應商合作穩定,且具備了較強的議價能力,令其在智能產品的制造上將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和品控優勢,在產品力上實現對競爭對手的絕對性壓制。
更核心的還在于,對于智能教育硬件產品這樣一個重體驗和服務的領域,終端的廣泛布局疊加后端的優質服務,所形成的圍繞圍繞軟件、硬件、內容、服務構筑的生態,不僅大大增強了獲客能力、提升用戶粘性,同時也往往更容易形成最優的變現路徑,對于企業健康發展帶來了強勁助力。
最近注意到,讀書郎在杭州成立了子公司,試圖打造新電商矩陣。這其實也反映了傳統智能硬件廠商并未安居一隅,其自身的商業生態也在緊跟隨市場的變化不斷進化。從這一點而言,相比于行業后來者而言,頭部的傳統智能教育硬件廠商的競爭壁壘仍然還是比較高的,一如手機領域,層出不窮、起起落落的品牌當中,oppo、vivo始終在這個市場占據堅實腳跟,這背后其圍繞消費者、渠道、供應鏈體系等構建的堅實堡壘,讓競爭對手始終難以攻破,成為其在行業中長期制勝的關鍵。
很顯然,在智能教育硬件賽道上,讀書郎這類老牌玩家仍然有十足的底氣繼續展現自己對“長期主義“的堅守。
關鍵詞: “巨頭”轉身 智能教育硬件為什么還得是傳統玩家才能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