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信奉價值投資的股民都不太好受。各路價值大白馬持續陰跌,似乎看不到盡頭,也摧毀了不少價值投資者的信仰。投資圈中將這些大跌的白馬股們串成一天的經歷,吐槽中也透露著無奈。
其中,“機場茅”上海機場年內股價一度腰斬。明星基金經理張坤愛股、機場大白馬等標簽也挽救不了上海機場在股價上的頹勢。甚至,在今年4月后,上海機場的股價已經無法跑贏上證指數。讓不少信奉價值投資的股民唏噓不已。
今年8月至10月,上海機場曾有過小幅回調,而后股價又進入下跌模式。這家公司未來的路如何走,也成為市場關切的問題。
11月30日,上海機場有了大動作。公司發布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上海機場集團物流發展有限公司100%股權和浦東第四跑道,合作交易計價191.32億元。同時,公司擬以39.19元/股的價格募資50億元。
截至今日收盤,受此利好消息影響,上海機場漲3.99%報44.88元/股,總市值共計元。但斥巨資收購虹橋機場及母公司旗下物流公司與跑道,上海機場就能重現往日光彩了嗎?
01
為何收購虹橋機場
在這份重組方案報告中,上海機場表示,目前浦東機場、虹橋機場在航線布局、運力調配等方面各有側重。本次重組后,將有利于公司在浦東、虹橋兩個機場優化航線航班的統一資源配置,提高上市公司運營效率與盈利能力,增強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整體競爭力。
同時,上海機場還指出,積極推動機場集團核心資產上市,是解決歷史遺留的同業競爭問題的重要舉措。
此前,上海機場運營的浦東機場主要以國際航線為主。疫情爆發后,浦東機場的國際航班客流量大幅銳減。由此對上海機場的業績產生巨大的沖擊。
去年初至今年一季度,上海機場單季度營收同比增速均為負,最夸張時單季度同比增速接近-70%,近兩個季度也沒有明顯好轉的跡象。
盈利方面,同樣如此。自去年二季度開始,公司的歸母凈利潤便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已經累計虧損11.8億元。
凈資產收益率方面,上海機場也不容樂觀。疫情后,這一數據一直為負。今年前三季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51%、-2.57%和-3.84%。
可見,在疫情沖擊下,上海機場無論是在營收增速,還是盈利能力方面,都已經全面惡化。接近兩年多的時間里,國外疫情時有反復,國際航班想要恢復如常并非易事。
與之相反的是,上海虹橋機場主營的是國內航線。受益于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國內航班客流量恢復得較快,其運營效益也開始實現反彈。
今年上半年,虹橋機場航班起降11.75萬次,旅客吞吐量達到1781.02萬人,實現盈利6374.18萬元,較去年同期實現大幅增長。
因為虹橋機場與浦東機場在客流人群上的差異化定位,重組虹橋機場與上海機場,則能幫助擴充后者的收入來源,增厚其利潤。尤其是在后疫情時期,航空類相關資產價格處于低位,此時收購對于上海機場而言是筆相對劃算的買賣。
此次重組,虹橋機場廣告板塊承諾,2022至2024年實現的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約4.2億元、4.4億元、4.5億元。同時,上海機場集團旗下的物流公司也承諾2022年至2024年實現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約1.9億元、2.2億元、2.4億元。
公告顯示,虹橋公司、物流公司、浦東第四跑道的賬面價值分別為75.8億元、8.4億元、11.6億元,合計約95.8億元;評估值分別為145億元、31億元、15億元,合計約191億元;評估增值率分別為92%、270%、29%,合計評估增值率為99.71%。
據光大證券測算,截至今年上半年,虹橋公司、物流公司、浦東第四跑道的PB估值分別約1.9、3.7、1.3,而上海機場的PB估值約為3.2。
上述三家公司重組注入上海機場后,將拉低后者的估值。從市值管理的角度來看,此舉也有利于凸顯上海機場在二級市場的“性價比”。
02
重組能救上海機場嗎?
斥巨資重組,上海機場此次也是下了血本。但問題是,收了虹橋機場這一系列資產后,上海機場真的就能起死回生嗎?
就商業模式而言,上海機場業務可分為航空性業務與非航空性業務。其中,航空業務負責引流,覆蓋基礎設施成本;而非航空業務則通過流量來實現商業變現支撐機場的利潤,并帶來長期發展的潛力。
在非航空性業務中,免稅業務是上海機場最大的營收來源。在疫情前的2019年,上海機場的免稅收入48.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3%,占總營收的45%,比占比37%的航空業務還要高。
在利潤方面,2019年上海機場免稅業務利潤為36.6億元,占總利潤的比例高達70%。
這也是市場給予上海機場區別于其他機場對待的原因。在資本市場眼中,上海機場因為有現金奶牛免稅業務,其價值不單單局限于機場股,而同時具有了消費股的屬性。
但疫情爆發后,上海機場的這一邏輯便被打破了。原因便在于上海機場的免稅業務嚴重依賴于國際航線的客流量,國際客流量又因疫情而斷崖式下跌。去年,上海機場的免稅店租金收入僅有11.6億元。
雪上加霜的是,失去國際客流量優勢后,上海機場在面對免稅店時完全失去了議價權。
今年1月29日,上海機場發布《關于簽訂免稅店項目經營權轉讓合同之補充協議的公告》。公告內容顯示,上海機場與中國中免集團簽訂《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免稅店項目經營權轉讓合同之補充協議》。
補充協議表示,公司與中免簽訂的免稅合同由“下有保底,上無封頂”變更為“下無保底,上有封頂”,也就是說,在國際旅客量不理想的情況下,上海機場不再享有原來自免稅業務的保底提成,公司的免稅收入不再與免稅銷售額掛鉤,僅與國際客流量掛鉤。
要恢復國際客流量又談何容易!今年上半年,國際及地區航線旅客吞吐量僅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4%。
新冠病毒依舊來勢洶洶。前腳德爾塔病毒剛控制住,后腳傳播性更強的變異病毒Omicron又換了個皮卷土重來??v使新冠疫苗已經在全球大范圍推廣,面對新變異病毒,依然有些束手無策。
對上海機場旗下的浦東機場而言,恢復國際客流量至疫情前的水平,似乎遙遙無期。
重組收購的虹橋機場,主營的又是國內航線,在免稅業務上,無法幫上什么忙。重組后,增加的也不過是虹橋的國內航空業務、廣告業務等,其所帶來的營收與利潤,始終無法與盈利頗豐的免稅業務相提并論。
03
結語
可以說,自上海機場與中國中免集團簽下“下無保底,上有封頂”的協議后,上海機場的基本面就已經發生了變化。重組購入虹橋機場等資產,對于上海機場而言,利用虹橋機場在國內客流的優勢,雖然能增厚營收與利潤,但始終是杯水車薪,治標不治本。
上海機場想要重奪往日榮光,依然是一個遙遠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