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金域醫學觸犯了眾怒。
在全民艱苦抗疫之時,國內最大的檢測機構金域醫學,卻因地方工作人員實施引發新冠病毒傳播或有傳播危險行為,引起悍然大波。
雖然,目前的調查尚無定論,但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一個“利”字。
核酸檢測的集中需求,推動金域醫學業績大增、股價暴漲,參與這場資本盛宴的機構們,都賺翻了。
員工犯罪
金域醫學河南地方工作人員張某東,到底在新冠病毒檢測中,實施了怎樣的危險行為?現在仍是個謎。
12日,許昌警方通報,金域醫學(603882.SH)子公司鄭州金域區域負責人張某東,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實施引起新冠病毒傳播或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行為。已于10日對其以涉嫌刑事犯罪立案偵查并采取強制措施。
據金域醫學聲明,1月2日,鄭州金域接到禹州相關部門通知,要求參與當地疫情防控工作,張某東等6名工作人員前往。期間,主要在各鄉鎮現場支援,包括系統軟件培訓及處理、標本運輸車調度、耗材運輸和發放等。
張某東到底做了什么,警方和金域方面均未明確,外界對此議論紛紛。出現了“主動傳播病毒”“丟失樣本”“偽造數據”“瞞報數據”等傳言,金域醫學通過官微對此否認。
據了解,河南禹州在本輪疫情爆發后,相關檢測工作都是由金域提供,前面五輪參加檢測的居民都需使用名為“金域服務”的小程序。該小程序可以完成個人資料的登記記錄,以及檢測結果的查詢。最近,當地突然宣布該小程序停用,或與張某東的行為有關。
金域醫學方面表示,將配合警方對事件進行調查,并向公眾公布調查結果。
此前,也有機構在疫情的檢測過程中出現問題。去年1月,濟南華曦醫學未完成全部樣本的檢測,即向隆堯縣有關部門反饋結果全部為“陰性”,相關工作人員被采取了刑事強制措施。
業績暴漲
金域醫學原是廣州醫學院的校辦企業。后經改制,畢業于該校臨床醫學專業,又在學校任職多年的梁耀銘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大舉進軍第三方檢測領域。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收入總額達4.64萬億,醫學檢測收入約占10%,總額為4640億元,第三方檢測約占8%,總規模370億元左右。
最近幾年,第三方檢測市場整體呈現增長態勢,行業滲透率從2015年的5%提升至2020年的8%,但對比美歐日等發達國家35-67%的市場份額,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金域醫學是國內最大的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為全國2.3萬家醫療機構提供2800個檢測項目的外包及科研技術服務,已在全國31省市區及香港建立了38家中心實驗室。
金域醫學在業內有深厚的人脈,由鐘南山、曾溢滔等7名院士組成了豪華顧問團隊。
2017年,公司登陸上交所主板,營收規模和業績不斷提升,成為行業白馬股。
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之下,公司介入全國30多個省市區的核酸檢測服務,累計檢測量超過3200萬人份,約占當年全國核酸檢測量的1/10,成為全球核酸檢測量最大的單一機構。
正是在核酸檢測集中需求的推動下,當年,公司營收增長56.45%至82.44億元;歸母凈利潤增長275.24%至15.10億元。
去年疫情反復,核酸檢測的需求仍然持續存在,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和業績已超過上年全年。
一位醫學檢測行業的業內人士向斑馬消費透露,最近,他所在的企業接到了不少地方的新業務,此前這些地方的核酸檢測服務都是由金域醫學提供。
資本盛宴
如果不是新冠疫情帶來的核酸檢測需求,金域醫學等第三方檢測機構,很難得到爆發式增長,它們始終隱身在醫療機構的身后,不會被大眾以及普通投資者所熟知。
而事實上,金域醫學上市的頭兩年,最高股價停留在上市之初的47.15元,2018年10月,一度跌到15.28元的歷史低點,市值從超過200億元跌至不足70億元。
隨后,公司股價觸底反彈,2019年之后,始終維持在階段高位。
新冠疫情引發市場對相關概念股的關注,金域醫學2020年中報發布后,公司股價持續上沖,突破百元大關,期間略有調整,隨即再向上沖,在2021年1月25日,達到178.55元的歷史高點,市值超過800億元。
2020年12月末以及2021年6月末,分別有539家和606基金參與這場盛宴。
看著股價持續上漲,公司上市之前的機構投資者顯然不甘錯過這波行情,密集公告減持。
斑馬消費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三季度到2021年,多家機構合計減持套現近70億元,賺取了數十倍收益。
公司高管也加入減持大軍。去年6月,副總經理汪令來、于世輝,幾乎踩著高點,分別以138.556-149.39元和143.075-145.99元,減持4.19萬股和1萬股,套現603.94萬元和144.91萬元。其中,汪還因操作失誤,導致超額減持650股。
2021年3月,公司實控人梁耀銘以48.02元/股,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隨著公司股價的上漲,一度浮盈近三倍。
12日和13日,受員工涉刑案因素影響,金域醫學連續兩日大跌5.79%和5.87%,最新股價85.66元,總市值398億元。
關鍵詞: 金域醫學(603882 SH)皆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