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10年里,Netflix每次的大動作都給行業帶來了變化:比如率先發展流媒體、在原創內容領域加大投資等等。作為業界元老,Netflix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現狀,也預示著未來趨勢。
2022年上半年,Netflix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其他平臺似乎都在暗暗發力,第一梯隊的平臺想取代Netflix,第二梯隊的平臺想躋身一線。但,事實真的像它們想象中那樣美好嗎?
在連續幾個月聽到來自Netflix、Peacock和Roku的負面消息后,華特迪士尼集團(Walt Disney Co.)在本月10日舉辦的財報會議帶來了流媒體行業的好消息。今年春季,Disney+的用戶增加了1440萬,不僅超過了業界的預期,也打破了其他平臺最近緩慢或者毫無增長的趨勢。
【資料圖】
Disney+接過「第一」桂冠
這一增長讓迪士尼旗下所有流媒體業務(Hulu、Disney+、ESPN+)在全球的付費用戶總數達到2.211億,以微弱優勢取代Netflix,成為第一大流媒體。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1440萬的新增用戶中,只有10萬來自北美市場,50%以上的增長要歸功于在印度和東南亞市場推廣的價格更低的Disney+ Hotstar。盡管這些新用戶帶來的人均收入要少得多,但增長就是增長,華爾街對這個數字十分滿意。自公布以來,迪士尼的股票價格一直在飆升。
投資者有理由歡呼,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并不是這樣。從12月8日起,Disney+的免廣告版會員費用將上漲40%到每月10.99美元(約合人民幣74元)。顯然,迪士尼認為它所提供的服務已經建立起了足夠的消費者忠誠度,足以讓它經受住漲價可能帶來的沖擊。
除非你是迪士尼的股東,讓「看電視」這項活動變得更昂貴從來都不是件值得興奮的事。最初發現流媒體是有線電視的「平替」的觀眾,在流媒體平臺數量的爆炸增長后,發現他們想在娛樂上省點兒錢的夢想幾乎破滅。
但對于平臺來說,持續供給高質量的內容并不便宜。流媒體平臺需要從自己的投資中獲取更多純利潤,想做到這一點,除了削減成本,就是讓人們支付更高的費用。
迪士尼選擇了后者,「WBD」華納兄弟探索集團(Warner Bros. Discovery)則選擇了前者。
新任CEO的節約法則
據悉,WBD將在近期開始從各個層級和部門進行裁員。這一消息并不算出乎意料,在華納媒體(WarnerMedia)和探索頻道(Discovery)合并時,公司賬面上有超過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77億元)的債務,兩家公司在廣告銷售、技術和真人秀節目等部門也有不少職位上的重疊。同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大衛·扎斯拉夫(David Zaslav)和首席財務官貢納·維登費爾斯(Gunnar Wiedenfels)承諾在兩年內將預算削減至少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2.6億元)。
現在看來,扎斯拉夫和維登費爾斯還要從更多方面入手削減成本。而要這么做的原因,竟然是因為Netflix?
人們或許對Netflix上半年的困境幸災樂禍,但事實證明,當行業巨頭受到沖擊時,沒有人能獨善其身。華爾街的投資者意識到,他們不想再為Netflix的野心提供得不到相應回報的資助,這一規則也適用于其他流媒體平臺。
因此,盡管HBO Max和Peacock在上半年的業績都好于Netflix,它們所屬集團的股價都出現了大幅下跌。一位業內人士表明,「整個行業的規則都在隨著Netflix的動蕩發生改變。如果無法盈利,我們不可能繼續在內容創作上花費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50.84億元)?!?/p>
除了裁員,扎斯拉夫的其他決定也登上了新聞頭條:為了節省營銷費用,制作成本高達7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73億元)的《蝙蝠女》(Batgirl)取消上映;巴茲·魯赫曼(Baz Luhrmann)執導的《貓王》(Elvis)也不會在45天的窗口期過后上線流媒體平臺。想在家中看到這部影片的觀眾,可以選擇購買DVD或者在網站上購買/租賃這部影片,這也是集團不再以流媒體為第一優先級的另一例證。其他尚未發行的大制作影片,也可能采取相同的發行路線。
優先考慮「短期利潤」和自由現金流的做法盡管與行業近幾年的思維方式大相徑庭,但的確符合扎斯拉夫(以及其他傳統媒體公司CEO)多年來的運作方式?;贜etflix近期的風波,扎斯拉夫回歸「謹慎」的決定并不難理解。除了HBO Max,Netflix也表示將在「深思熟慮」后決定原創內容的命運。
不算理想的大環境下,為了規避風險,「求穩」無可指摘,但我們仍期待著,不必再小心翼翼的那天能快點到來。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