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14日報道西班牙《國家報》網站8月5日刊登題為《愛爾蘭、丹麥和新加坡:一些小國如何在經濟超級大國林立的世界中脫穎而出》的文章,作者是弗朗西斯科·德薩拉特,全文摘編如下:
(相關資料圖)
盡管小國更容易受到危機的影響,但這也促使它們更傾向投資創新和貿易。此外,小國還可以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創造財富。
兩大強國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列,這絕非巧合。在追求繁榮的競賽中,中國和美國都能充分利用其龐大規模所帶來的各種自然資源,以及勞動者、納稅人和消費者所創造的規模經濟。
然而,正如愛爾蘭、瑞士和丹麥所表明的,規模并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這三個國家的領土面積還沒有得克薩斯州大,人口也沒有上海多,但它們卻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名列前茅。三國的情況并非特例:其他疆域較小或人口稀少的國家,如冰島、新加坡、比利時、芬蘭、新西蘭、挪威和瑞典,也在聯合國的該項指標中名列前20位。
這些小國的秘訣是什么?瑞士信貸銀行最近發布了第三份關于小國表現的報告,結果表明其秘訣可能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美德相結合——大膽和謹慎?!按竽憽币筮@些國家盡可能向世界開放其商業市場,而這種暴露在外部沖擊下的政策也意味著脆弱性。因此,同時需要第二種美德:在其他一切領域都要謹慎,在負面沖擊切實到來時,保留足夠的反應余地。
瑞士信貸的報告利用經濟復原力指數(ERI)來衡量謹慎的程度。該指數給那些生產率高、不平等程度低、機構獨立、貿易平衡、價格受控,同時失業率極低、基礎設施完善、社會福利良好,在需要時有借貸空間的創新型國家打出了高分。
不出所料,報告中ERI分數最高的國家包括許多小國:瑞士、丹麥、芬蘭、愛爾蘭、荷蘭、以色列和挪威。然而,高分的原因是國土面積,還是其他因素,如低企業稅(瑞士、愛爾蘭、荷蘭)、得天獨厚的油氣資源(挪威)或與美國的特殊關系(以色列)?負責該報告的經濟學家莎拉·卡爾納齊說:“我們認為,由于小國的脆弱性更大,因此不得不發展更好的經濟和治理結構?!痹搱蟾嬷性澜玢y行的數據佐證這一點:在1987年至2021年間,50%的小國提高了收入水平,而中型和大型國家的這一比例分別為38%和39%。
當然,小國并不總是經濟表現好的同義詞。正如美國塔夫茨大學經濟學教授恩里科·斯波勞雷所說,為了最大限度發揮潛在優勢,這些國家需要加入北約等軍事聯盟來保護自己免受外部威脅;也需要加入歐盟等經濟聯盟來促進投資,并開放勞動力和貿易市場。
同質性是解釋小國經常表現良好的一個變量。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個論點是,在巴西或美國這樣的大國,各個地區和人口群體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更難以治理成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國家。異質性的代價體現在一些基本方面,比如國內每個群體對教育或醫療等公共產品的不同偏好。然而,這種多樣性并非無法克服,而且也可以產生良性效應,例如促進創新。
異質性并不是大國獨有的特征:比利時人使用三種語言,瑞士人也是如此;在新加坡,印度裔、華裔和馬來裔人口毗鄰而居;在以色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阿拉伯人。更不必說隨著近幾十年的移民潮,歐洲的人口構成越來越混雜。
低稅率結構一直是瑞士、愛爾蘭、盧森堡、馬耳他和荷蘭等國發展的支柱之一。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布魯諾·佩萊格里諾所說,如果一個國家足夠小,其稅基的提高可以抵消較低稅率的影響時,采取低稅戰略就是完全合理的。他說:“如果美國降低稅率,也可以從國外吸引更多的資本,但這并不能彌補從國內企業損失的大量稅收?!?/p>
一個可能影響小國的重大變化是,全世界似乎正在走向陣營化。過去那種多個強國的模式或將回歸。遲早有一天,各國將不得不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做出選擇。這些國家還必須付出更多代價來讓其中一個大國提供安全保障。他說:“我們正進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將不再依賴將生產外包給更廉價的國家,而是更多依賴于在國內留住人才,推動技術研發?!?/p>
作家詹姆斯·布賴丁說:“未來不會一帆風順,關鍵在于誰能適應得更好?!保ň幾g/劉麗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