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是怎么誕生的?晶石技藝是怎樣傳承發展的?從“普通的石頭”到精美的藝術品,又需要什么樣的流程?
(資料圖)
在鄭州市管城區,鄭州晶石造器博物館以300余件藏品,向人們介紹了水晶的故事,以及非遺技藝晶石造器的發展傳承。水晶在這里,不僅僅是一件被放在展柜里的精美藝術品,也是一個沉默堅定的記錄者,記載著歷史與文明的發展歷程。
一個關于“晶石”的博物館
鄭州晶石造器博物館是由王澤林創辦的一家非國有博物館,位于鄭州市管城區金岱雙創基地,成立于2021年,免費對外開放。該館以非遺代表性項目“晶石造器”為主題,以歷史為軸,用精美的水晶器物,勾勒出中華先人的生活風貌和歷史傳承,追溯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
該館共有“晶石緣起”“晶石造器”“晶樂天韻”“晶創傳承”四個單元,同時還設立了文物專題展覽區,展示歷朝歷代的精美文物。
館內藏品以新石器(砍砸器,刮削器,生活器)、法器、禮樂器、石刻器、水晶器、晶瓷造器和復古造器為主體,以歷史邏輯關系為敘述指南,還原出先人的生活風貌、歷史傳承。同時,還講述了當代人對歷史的傳承與創新,以及生活中仍在使用的生活器皿。
據鄭州晶石造器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該館展廳有620平方米,館內藏品多達307套,整體藏品達到珍貴文物或文物級的藏品數量占30%以上。整個博物館的藏品,都是由來自全國各地的晶石愛好者捐贈的。
非遺項目——晶石造器
晶石造器是鄭州市管城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6年7月,晶石造器被列為第四批管城回族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9年2月,被列為第六批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天然水晶需要經歷火山爆發和地震等地殼運動才能形成,因其稀有珍貴被列入寶石之一。在我國,水晶雕刻的歷史與石雕同樣悠久。晶石造器技術始于新石器時代后期,晶器制作技藝歷經三個發展時代,即新石器時代、石陶器時代、金石時代。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水晶耳珰、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的水晶人物雕像……早在5000多年前,人們已經學會把晶瑩的水晶雕刻成各種樣式。
可以說,晶石造器是對華夏文明中以水晶、石器、礦石造器為特色的晶石造器技藝和精誠精神的追溯、保存和傳承。鄭州晶石造器博物館則以石制品的硬度、精美、出處為序,記錄了脈石英 (晶石)雕刻的發展歷程。
晶石造器出現后,當時的氏族才逐步分化出了以加工業為生的匠人。蘸砂磨孔、晶益求精,人類社會早期的分工就從石匠開始了。
鎮館之發出天籟之音
在鄭州晶石造器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是水晶編鐘。
《史記?樂書》載:“樂者,德之華;金石絲竹,樂之器。詩,言其志;歌,詠其聲;舞,動其容。三者本乎心,然后樂其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p>
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而音樂,又與天地、品德等美好的詞匯聯系在一起。
這件水晶編鐘,用歷經千年的水晶雕刻成古樸、莊嚴的編鐘,讓人們得以聽到這跨越千年的天籟之音。
鄭州晶石造器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同樣與音樂有關,是一件水晶磬。
磬是中國古代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自軒轅皇帝始被定為八音之首。這件水晶制作的磬,與一般的磬相比,發出的聲音更加清澈、悠揚和綿長。磬聲中正、和雅,聽著這樣的聲音,仿佛置身于蒼茫的天地間,沉醉于廣闊的精神世界中。
一件精美的水晶擺件制作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塊水晶原石的可塑性取決于創作者的想象力,單從顏色,創作者便能有上千種構思,但想要根據水晶原石的完整形態制作物件,還需要創作者反復斟酌最終定稿制作。
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我們不僅記錄以往的晶石器物,還將晶石造器技術與現今的時代氣息結合,推出多種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的水晶文創產品?!?/p>
同時,她介紹道,鄭州晶石造器博物館還著眼于公益宣傳和研學實踐,希望可以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水晶,了解晶石造器這項非遺項目。(正觀新聞記者 許怡童 文/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