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26j7v"><table id="26j7v"><thead id="26j7v"></thead></table></ruby>
    <strong id="26j7v"></strong>
    <progress id="26j7v"></progress>
    視頻> 正文

    小時候越乖巧聽話,長大后心理問題越多?4個維度讀懂孩子內心世界

    時間: 2023-08-04 15:46:03 來源: 頂端新聞

    生活中,很多家長喜歡用“乖”與“不乖”來衡量孩子的表現,甚至定義好壞。比如,經常會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上班,你今天和奶奶在家乖嗎?”“你乖乖聽話,媽媽才能給你買玩具……”

    所以孩子從小就有這樣的認知:只要自己表現得乖一點,大人就會高興;聽大人的話,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夸獎自己。

    而那些性格跳脫、頑皮和叛逆的孩子,往往會被批評、指責,甚至懲罰。因此為使自己脫離不好的“人設”,他們只能收斂本性,努力做出聽話的樣子,讓父母和大家喜歡。


    【資料圖】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認可的一個結論:

    孩子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孩子小時候表現得越叛逆越不受束縛,長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為什么會這樣呢?很多家長也許不能接受,明明是好孩子,長大后難道就變“壞”了?還真不是危言聳聽,讓我們從4個維度去探析和理解孩子真正的內心世界。

    孩子“乖巧”和 “懂事”,意味著失去自我

    老家有個孩子,以優異成績考上我們省府最好的大學。但上大學才沒多久,心理就出現問題。她雖從小懂事,但都是迎合父母老師的期待。為得到更多的認可和表揚,她非常努力,始終是大家眼中的佼佼者,卻從來沒做過自己。

    上大學后,沒了以前的光環效應,大家的關注和期望不再,沒有迎合的目標,所以她就失去了方向。心理漸漸出現問題,但害怕家人親友失望一直不敢表露,長期的壓抑和委屈,最終導致崩潰!

    心理分析

    孩子通過身邊事物以及別人的評價來對自己進行觀察,然后形成一套自我認知。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自負和攀比,他們安于現狀,不喜歡做出任何改變。

    因為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好,對身邊事物,會持一種負面的態度以及認知。在過分的安于現狀的同時,卻會沉溺于從前的認知以及成就里不能自拔。

    教育支招

    不要“捧殺”或一味地打擊孩子,這兩種極端都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要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對錯觀念,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長處和短處。

    孩子“乖巧”和 “懂事”,卻無法拒絕別人

    有一次我二寶下去小區花園玩,他手里拿著一塊獨立包裝的小蛋糕。剛下了樓就見一個小朋友跑過來,盯著他手里的蛋糕問可不可以給他吃。孩子有點猶豫,但最終還是遞給了對方。

    結果那個孩子開心地走了,我家娃卻委屈地掉眼淚。要知道他自己也特別想吃,而且蛋糕僅此一塊,還沒來得及吃一口??!

    心理分析

    對于有些孩子來說,拒絕是一件困難的事:他害怕拒絕后別人不高興,擔心大人的指責自己,或受到同伙的孤立和疏遠。

    但人生來“自私”,正常情況下需要先滿足自己才有余力去滿足別人。孩子委曲求全,強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怎會不傷心難過?長此以往,孩子被動,更不善表露自己真正的需求。

    教育支招

    家長不要強制要求孩子分享,如果要分享一定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對于別人不合理的要求,引導孩子學會嚴詞拒絕。不愿意做的事,要教會他大聲說出來。低質量社交不如高質量獨處,不要為了博取別人的好感而委屈了自己。

    孩子“乖巧”和 “懂事”,通常有著嚴厲的家教

    莞媽以前有位同事,她只要聽到別人的稱贊就會覺得很不自在,認為自己受之有愧。但如果別人有不好的評價,她又會極端地認為對方全盤否定自己,并因此變得消沉不已。

    這源于她有個強勢的媽媽,生活、學習甚至感情上,事事干預。媽媽控制型的愛,貫穿她整個學生時代。后來她畢業結婚生子,早已脫離原生家庭,但心里已經形成一套“超我”評價標準,無時不在“掌控”她的言行。

    心理分析

    過于嚴厲的家庭教育,會使得孩子在父母面前難以表達自己心中所愿所想。孩子的想法每被駁回一次,其做事就會退縮一分。

    很多時候,孩子哪怕再努力、表現得再好,都得不到父母的一句褒獎。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自己無用,做不好任何事情,并因此變得過于內向和極度自卑。

    教育支招

    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認為:足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要在孩子嬰幼兒時期要表現得足夠好(good),為孩子遮風擋雨,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隨著孩子成長,母親要逐漸學會放手,讓孩子獨自面對和解決一些事情。孩子需要時及時出現,不需要時,適時退開(enough)。如果媽媽一直處于good模式,就會出現強勢的母親和懦弱的孩子。

    孩子“乖巧”和“懂事”,常常導致討好型人格

    一位寶媽說,我女兒才3歲半,很會討好大家,還知道看人臉色行事。剛開始我還覺得開心,以為女兒特別乖巧聽話。但慢慢我才發現,其實她很多情緒都是裝出來的,并不是她真正的想法,看她這樣我特別難受!

    心理分析

    像這位媽媽所說的孩子,就是 “討好型人格”的一種表現?!坝懞眯腿烁瘛弊畹湫偷膱鼍熬褪?,別人提出要求和意見,表面上欣然接受,但其實自己心里并不能自洽。

    孩子下意識接受以后,慢慢地才“回味”過來,或許自己不愿意,又或者根本做不到。這樣的孩子,往往把別人的情緒和感受放在首位,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則顯得不重要。

    教育支招

    在孩子6歲前,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安全感。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是幫助他脫離討好型人格最好的“武器”。在鼓勵和欣賞中成長的孩子,才會更加自信,并有很強的自我認同感,如此他才“不屑于”討好他人。

    寫在最后

    當然,我們今天的話題,并非一道判斷題。雖然很多“乖”孩子長大后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但不意味著所有孩子都會有心理問題。

    文章初衷,是希望家長們不必過于追求孩子“乖巧”和“聽話”,要尊重和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不必成為任何人眼中的樣子,而是讓他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親子出行#親子健康守護計劃

    #親子健康守護計劃#

    關鍵詞:

    責任編輯:QL0009

    為你推薦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投稿合作| 法律聲明|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 © 2020 跑酷財經網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

    剧情Av巨作精品原创_一区二区三区sM重口视频_91综合国产精品视频_久久精品日日躁
    <ruby id="26j7v"><table id="26j7v"><thead id="26j7v"></thead></table></ruby>
    <strong id="26j7v"></strong>
    <progress id="26j7v"></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