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哈節,又稱“唱哈節”,也就是京族的歌節,是京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尾村京族哈節活動現場。
(資料圖)
升國旗,提升愛國情懷。
京族哈節的形成源遠流長,民間傳說頗多,歌仙來到京族三島的傳說是其中之一。相傳在很久以前,一位唱歌委婉動聽的神仙路過京族三島,看到京族人民下海捕魚常受惡龍的困擾,于是教會他們制服惡龍的辦法,讓出海勞作的京族人民都能平安歸來。人們因此興建“哈亭”來紀念這位歌仙,尊其為“歌祖”,并定期在哈亭以唱歌和傳歌的方式來贊美歌仙,漸成節俗,形成哈節。哈節集京族文化于一體,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集中展現出京族的傳統文化。
哈節迎“海神”儀式。
浩浩蕩蕩的迎“海神”隊伍,開啟哈節的序幕。
迎“海神”隊伍歸來。
哈節文化主要分布于京族聚居的防城港市東興市江平鎮京族三島(尾島、巫頭島、山心島)以及紅坎村。哈節舉行的時間和其他民俗節日有些差異,各村不一,尾村是農歷六月初九,巫頭村是農歷八月初一,山心村是農歷八月初十,紅坎村是農歷正月二十六。哈節的活動歷時三天,京族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來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舉行“迎神”“祭神”“唱哈”“送神”等活動,祈求人畜興旺,五谷豐登。
豐盛的京族美食。
正在“坐蒙”聽“唱哈”的京族人。
京族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人常年居住在海邊,以海為生,敬仰海洋,孕育了濃厚的海洋文化。在長期與風浪搏斗求生存的環境中,形成了獨特的祭海民俗事象?!坝瘛笔枪澋囊粋€重要環節。哈節的第一天上午,京族人民組織隊伍打著羅傘、抬著神案,在鼓樂聲中到大海邊迎“海神”回哈亭。傳統的哈節,引人關注的還有“唱哈”、獨弦琴藝術表演和京族歌舞表演,通宵達旦,歌舞不息,京族人民把哈節演繹成為歌唱友誼、歌唱愛情、歌唱生活的文化盛典。哈節所演唱的民歌稱為“哈歌”,“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一男兩女,男的叫“哈哥”,一人彈獨弦琴伴奏;女的叫“哈妹”,輪流擔任主唱。歌唱內容包括民族歷史、傳說故事、愛情和友誼。哈節禮儀活動中還穿插《進香舞》《花棍舞》《天燈舞》《進酒舞》等節目,精彩紛呈且風韻獨特。據了解,目前,“唱哈”有30余種曲調,傳唱的有《過橋風吹》《采茶摸螺歌》等風俗歌、生產勞動歌,表達京族人民祈求風調雨順、漁業豐收、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
獨弦琴藝術傳承人蘇春發用獨弦琴為“哈妹”伴奏。
天燈舞表演。
歌舞表演敬哈節。
京族哈節歷經幾百年的傳承和演變,其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近幾年,“哈節+旅游”展現了京族哈節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也吸引了中越兩國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參觀。哈節期間舉行的踩高蹺、耙螺等傳統漁業體驗,各種海鮮、風吹餅、水籺等美食展示,京族萬人餐、中越足球友誼賽、全民健身游泳賽和中國-東盟青年攝影展等接軌當下的活動,讓八方來客贊不絕口。
京族服飾展示。
傳統漁業體驗活動——耙螺。
京族哈節凝結和傳遞著全國唯一海洋民族京族的歷史記憶,架構文化交流渠道,推動民俗文化創新發展,彰顯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保護傳承的深度融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傳統漁業體驗活動——踩高蹺。
傳統漁業體驗活動——拉大網(資料圖)。
來源:防城港市新聞網-防城港日報(記者:羅 盛 韋英奇 向 陽 廖 凌)
編輯:蘇世鈺
初審:黃詩林
復審:陸春霞
監制:何秋珊
出品:東興市融媒體中心
轉載請注明來源“廣西東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