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預見2023:《2023年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和發展前景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中國船舶(600150);中國重工(601989);中船防務(600685);江龍船艇(300589);亞光科技(300123)等。
本文核心數據:工業總產值;三大造船指標,銷售收入
(相關資料圖)
行業概況
1、定義
船舶制造行業,即造船業,是現代綜合性產業,也是軍民結合的戰略性產業。作為關乎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防安全的重要產業,船舶制造行業為海洋開發、水上交通運輸、能源運輸、國防建設等提供必要的技術裝備,是我國制造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成分。
船舶是各種船只的總稱,指能夠航行或停泊于水域進行運輸或作業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術性能、裝備和結構型式。船舶內部主要包括容納空間、支撐結構和排水結構,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帶能源的推進系統。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體阻力的流線性包絡,材料隨著科技進步不斷更新,早期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使用鋼材以及鋁、玻璃纖維、亞克力和各種復合材料。
現代船舶種類較多,可按不同方式對船舶進行分類。具體來看,按船體材料,可分為鋼質船、鐵質船、木質船、玻璃鋼船、鋁質船、鋼絲網水泥船、混合結構船等;按航行區域,可分為遠洋船、近洋船、沿海船和內河船等;按動力裝置,可分為蒸汽機船、內燃機船、汽輪機船、電動船和核動力船等;按推進方式,可分為明輪船、螺旋槳船、平旋推進器船和風帆助航船等;按航行方式,可分為自航船和非自航船;按航行狀態,可分為排水量船、滑行艇、水翼艇、氣墊船、小水線面船、沖翼艇等;按照用途可分為民用船舶和軍用艦艇。
2、產業鏈剖析:船舶制造是核心環節
在船舶行業鏈中,上游為原材料、船舶設計及船舶配套設備供應;中游為船舶制造;下游為航運、國防軍工、海洋工程裝備等船舶應用領域及租賃、維修等船舶服務環節。其中,船舶制造是核心環節,圍繞船舶制造環節,船舶行業形成復雜多樣的行業鏈條。
2022年,我國手持訂單量排名前10船舶制造企業依次為:滬東中華造船、揚子江船業、新時代造船、江南造船、外高橋造船、廣船國際南沙船廠、大連船舶重工、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北海造船、大連中遠海運川崎。
行業發展歷程:行業處在結構調整階段
回首自近代以來15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船舶制造業經歷了廢墟起步、對外開放、世界跨越、繼往開來等主要階段,由千瘡百孔到重獲生機、由百業待興到脫胎換骨,見證了時代的興衰百態,鐫刻了實業興國的永恒。當前,我國已邁入世界造船大國的行列,國際競爭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形成了船舶現代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建立了現代高水平的船舶工業體系。
行業政策背景:“十四五”以來政策難道綠色化、智能化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我國將重點發展海洋、海事、航運、船舶相關產業,發展方向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發展具體目標包括實施重型破冰船等研制、推進大型LNG船舶和深海油氣生產平臺等研發應用。根據之后發布的其他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國船舶制造業的政策引導方向是綠色化、智能化。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船舶制造業國際市場份額繼續領先
2022年,我國造船國際市場份額已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地位進一步穩固。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7.3%、55.2%和49.0%。整體來看,2018-2022年,我國造船三大指標所占全球份額均呈上漲趨勢。
2、中國三大造船指標一升兩降
2022年,全國造船完工量378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6%。新接訂單量455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2.1%。截至12月底,手持訂單量1055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0.2%。2028-2022年,中國造船三大指標均呈波動狀態,但都位于較高水平
3、供給側,2022年船舶制造業工業總產值上升
2014-2022年,我國重點監測船舶企業工業總產值呈波動狀態。2018-2022年,我國重點監測船舶企業工業總產值整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1~11月,75家重點監測船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666.8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船舶制造產值1396.1億元,同比增長12.7%;船舶配套產值321.2億元,同比增長8.4%;船舶修理產值181億元,同比增長12%。
注:1)重點監測船舶企業工業總產值統計口徑不同,僅在除12月以外的其他月份每月公布,故每年最多統計1-11月情況;2)每年重點監測船舶企業數量略有不同,2014-2022年重點監測企業數量分別為87、88、94、80、80、80、80、75、75和75家,故同比增速會根據企業數量進行相應調整。
4、需求側,2022年船舶企業效益同比增長
2014-2022年,中國重點監測企業銷售的收入呈波動狀態,但均維持在較高水平。 2022年,75家重點監測船舶企業實現主銷售收入2803.3億元,同比增長11.3%;利潤總額75.4億元,同比增長109.4%。
注:1)重點監測船舶企業銷售收入統計口徑不同,僅在除12月以外的其他月份每月公布,故每年最多統計1-11月情況;2)每年重點監測船舶企業數量略有不同,2014-2022年重點監測企業數量分別為87、88、94、80、80、80、80、75、75和75家,故同比增速會根據企業數量進行相應調整。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江蘇船舶制造行業發展最強勁
從2022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前十的企業分布來看,江蘇和上海各有3家,遼寧有2家,廣東和山東各有一家。
從造船完工量來看,根據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披露的信息,2022年,我國造船完工量Top5省市,依次為江蘇省、上海市、遼寧省、浙江省和山東省,Top5省市造船完工量占全國份額的91.1%其中。其中,江蘇省造船完工量位列第一,2022年江蘇省造船完工量占全國份額的46.0%。
從產業園區來看,2022年,我國船舶行業共有20個產業園區,產業園區的建設主要集中江蘇,20個產業園區有10個在江蘇。其次是遼寧和湖南,分別有3個和2個。北京、湖北、安徽、河北、重慶各有1個。
2、企業競爭:船舶制造行業市場集中度高,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是頭部企業
中國造船行業目前的競爭格局中,頭部企業為特大型央企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于2019年10月14日由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成立,有科研院所、企業單位和上市公司104家,資產總額8900億元,擁有我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2022年中國手持訂單量排名前10的船廠中,滬東中華造船、江南造船、外高橋造船、廣船國際南沙船廠、大連船舶重工及北海造船都是其下屬造船企業。
處于第一梯隊的企業為民營龍頭企業揚子江船業、新時代造船及由國企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與外資合資建立的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處于頭部和第一梯隊的企業2022年市場集中度達63.6%(以新接訂單量計算)。其余地方造船企業和民營造船企業處于第二梯隊。
從市場集中度來看,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較高,無論是根據造船完工量,還是根據新接船舶訂單量,2022年,中國船舶制造行業CR10都高達60%以上,主要是因為船舶制造行業具有高技術壁壘、高資金壁壘等投資特性。
產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政策引導,綠色化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船舶制造行業未來發展或有三大趨勢,即綠色化、智能化,市場集中度上升,船舶制造企業向前一體化,具體分析如下:
2、我國經濟運行質量改善,預期船舶制造行業工業總產值繼續增長
我國船舶制造行業雖面臨短期問題與中長期問題,但2022年,我國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造船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高端裝備取得新突破,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升。近五年我國船舶制造業總產值呈上升趨勢,船舶制造行業工業總產值復合增長率為2.4%左右。當前,我國船舶制造行業手持訂單量大,且逐年上漲。隨著船舶制造行業綠色化發展,我國LNG船等產品也迎來了更多發展機會。綜合以上分析,預計2023-2028年,我國船舶制造行業工業總產值將維持在2%左右,到2028年工業總產值將超過4000億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