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媒體《南華早報》刊載了一篇關于美歐所謂“去風險”貿易戰略的文章,文章的核心論點是:隨著世界進入后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動蕩將會持續多年,美國和歐盟積極推行所謂的“去風險”貿易戰略,這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亞洲國家的出口都帶來了顯著的影響,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固有的優勢和“彈性”足以確保中國的制造行業保持優勢。
美歐人沒錢了
據香港媒體報道,隨著世界進入后疫情時代,在疫情沖擊中受到重創的美國和歐盟諸國的經濟狀況一蹶不振,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趨勢下,美國和歐盟諸國現在普遍正在經歷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上升等問題,這些問題存在導致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歐人沒錢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也就是說,目前美國人和歐洲人的消費能力、需求和意愿都大幅度下降。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一向推崇超前消費、刷爆信用卡的美國人突然都開始精打細算了,本來對他們吸引力巨大的中國商品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這顯著影響了中國商品的出口量。
香港媒體指出,盡管全球經濟的普遍減速是導致中國出口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經濟學家和貿易專家警告說,美國和歐盟等國的“去風險”戰略的影響不能被低估,他們認為“最糟糕的情況尚未到來”。
美國在對中國的貿易戰中所采用的所謂的“再本土化”計劃已經開始顯現出成果,根據香港媒體的報道,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已經有連續11個月再下降了,而美國從墨西哥和越南等國家進口的商品數量則在逐漸上升。
可以說,一方面是“美歐人沒錢了”的經濟現狀,另一方面是美國主導的地緣政治手段等因素,共同導致了中國商品出口份額的下降,香港媒體的經濟專家預測地緣政治因素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產生更重要的影響。
當然香港媒體也指出,這種出口下降的情況并不只有發生在中國,其他的亞洲出口大國也感受到了全球經濟放緩帶來的貿易痛苦。在2023年6月份,韓國的出口同比下降了6%,連續9個月下降。越南的出口連續4個月下降,6月份的同比下降達到了10.25%。
香港的經濟專家指出,全球經濟活動放緩,對于大多數亞洲經濟體的打擊相當嚴重,特別是電子行業。這些打擊對于韓國、越南和日本等出口部門打擊最大,但由于中國的貿易戰略存在的多樣性,所以中國相比于其他國家更具有貿易彈性和韌性,這將為中國出口在全球制造業中繼續保持優勢地位。
中國為何仍能保持制造優勢?
從2020年到2023年,全球經濟經歷了新冠疫情、貿易摩擦、供應鏈中斷等多重沖擊,中國出口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22年中國出口總額為17322.8億美元,同比增長14.2%,但低于2021年的28.1%。其中,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分別增長3.7%和5.6%,明顯放緩。2023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形勢依然嚴峻,受到全球需求減弱、原材料價格上漲、運輸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出口增速進一步下滑。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1至6月份,中國出口總額為10200.9億美元,同比增長5.8%,但低于2022年同期的14.2%。
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出口還能否保持其在全球制造業的優勢地位呢?答案是肯定的。盡管遭遇了寒冬,但中國出口仍然展現了強大的韌性和競爭力,依靠其產品的多樣性、供應鏈的韌性、貿易伙伴的多元化等因素,繼續占據了全球市場的重要份額,并為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中國出口產品的多樣性是其核心優勢之一。中國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而且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和技術創新能力,能夠生產各種類型和檔次的產品,滿足不同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到高端的機電產品,從日用消費品到高新技術產品,從民用產品到軍工產品,中國都有著強大的生產和出口能力。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2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6.8%,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27.1%,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17.8%。其中,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汽車等新興產業產品出口增速較快,分別增長67.8%、86.7%和51.1%。而且,在疫情期間,中國還迅速調整了生產結構和出口結構,大量生產和出口了防疫物資和醫療設備,為全球抗擊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次,中國供應鏈的韌性是其核心優勢之二。中國擁有龐大而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網絡,涵蓋了從原材料到成品、從設計到制造、從運輸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這使得中國能夠在面對外部沖擊時迅速恢復生產和交付能力,并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效率。在疫情期間,中國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復工復產措施,率先實現了工業生產和外貿出口的恢復和增長,所以盡管新冠疫情對美國和歐洲等國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性影響,但對中國的影響卻相對較弱。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5.9%。而且,中國還不斷優化了供應鏈管理和服務,加強了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建設,提高了供應鏈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
再次,中國貿易伙伴的多元化是其核心優勢之三。中國積極參與了多邊和雙邊的貿易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建立了廣泛而深入的貿易關系,拓展了出口市場的空間和潛力。尤其是在面對美歐等傳統市場的需求萎縮和貿易壁壘時,中國更加重視了與東盟、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貿易多元化,實現了出口結構的優化和平衡。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2年中國對東盟、拉美、非洲的出口分別增長15%、18.7%和14.5%,占出口總額的15.5%、6.8%和4.4%。而且,在2020年底,中國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了東亞、東南亞、南亞等15個國家,為中國出口提供了更大的市場機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盡管美國和歐洲人的消費能力直線下降,盡管美國聯同歐盟開展所謂的“去風險”地緣政治戰略,致使中國出口遭遇了寒冬,但中國的全球出口仍然能保持制造優勢,這是因為中國出口具有多樣性、韌性和多元化等特點,能夠適應不同的市場環境和消費需求,并不斷創新和改進自身的生產和貿易能力。這也說明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潛力,以及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親愛的讀者們,你們對中國出口的形勢和優勢有什么看法呢?你們認為美國和歐洲的地緣政治手段是在損害中國利益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們的觀點和感受。也歡迎你們關注本號,獲取更多有趣有料的國際軍政經分析文章。謝謝你們的閱讀!
關鍵詞: